二、华夏儿女、龙的传人华胥氏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华胥陵是全球华人的祖根所在。据载,古代胥、雅、夏等字相通,所以华胥也称华夏。另一方面,从字意上讲,华,是“章服之美”的意思;夏,是“礼仪之大”的意思。 华夏族的祖先将蛮,夷,戎,狄等民族相继融入华夏族,构成后来汉族的主体,(汉族由汉王朝而得名,此前称华夏族。)所以汉族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主体是华夏族,这就是中国之所以称为华夏的原由。中国人多为华夏族后代,故以华夏儿女自称。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黄二帝。炎帝和黄帝传说是“龙”,因此他们的后代均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炎帝和黄帝是兄弟俩,据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晋语》中的说法,他们的父亲叫“少典”,母亲叫“有蟜氏”,即所谓“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一说,但有蟜氏原本就是一条蛇神。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蟜,虫也”。蛇在中国古代便被称为“虫”,即《说文解字》中说的“蛇,虫也,从虫而长”。少典是伏羲和女娲之子。而伏羲和女娲本来就是一对蛇兄蛇妹,其后代自然是“蛇种”,故而《山海经》中说黄帝是“人面蛇身”。所以,黄帝部落使用了“蛇图腾”(后来变成了“龙图腾”)公开宣布自己是“蛇的传人”。哪么,既然中华民族是“蛇的传人”,为何后来又变成了“龙的传人”?在十二生肖中,只有龙是虚构的。在早期,蛇与龙是一个慨念的不同说法,蛇即龙,龙即蛇,至今大家仍管属蛇的称为“属小龙”。《说文解字》称“龙,鳞虫之长”,这里的“鳞虫”就是蛇的一种,也许就是蛇族中传说的“腾蛇”。《周易》中所说的“潜龙”、“飞龙”,实际也就是不同存在形式的蛇。但从《说文解字》的解释来看,“龙”这种蛇,本领比一般蛇更强大,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所以许慎称之为“鳞虫之长”。后来,随着古人对龙的敬畏日渐增长,龙慢慢地从“蛇”中独立出来,有了专门的“龙族”。古人或许是从其它动物身上得到了启发,对龙进行了“包装”,在保持蛇身不变的情况下,给龙添了鹿的角、鹰的爪,鱼的鳞,实现了龙与蛇的根本不同,并让它飞了起来。进入封建社会后,由于皇帝自称“真龙天子”,“龙种“,更是将龙进一步神话了。出于对龙的偏爱,人们便将“蛇的传人”改成了“龙的传人”。从“盘古开天地”到“女娲创造了人”。从“蛇的传人”到“龙的传人”。这些都是中国远古美丽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