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标题
搜索作者
搜索内容
登录
|
注册
中华车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车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车氏流源(七)
已阅:1793 / 回复:0(楼主)
八、车氏始祖 (田玉峰)
(公元前140年公元前77年)
得姓始祖 车千秋。冯翊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车姓主源发源于今陕西咸阳,由于仕宦、求学等原因,逐渐在当时的国都——今陕西西安定居并发展起来,此地汉称为京兆郡,故后世车姓以京兆为其郡望堂号。
我族车氏,为邑望族,系汉丞相田千秋之后。据《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载曰:“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即负责管理高祖皇帝刘邦陵墓的官员)。
田千秋的祖先原本是极为显赫的,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历史事件“田氏代齐”,说的就是他老祖宗的事迹。公元前386年,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安王册命田和为齐侯,标志着田氏在齐国国君地位的正式确立。随着历史的变迁,秦灭齐后,齐国田氏作为“关东九族”之一,被西迁至了长陵地区(今陕西咸阳东北)。汉时,田千秋在那里为官,做了高寝郎。
何谓“高寝郎”?单从字面上来看,或许不容易知晓此为何官,不妨分开解释,“高”即指汉高帝刘邦。由于此时汉高帝早已去世,故这里为汉高帝庙;“寝”是指“卫寝”;“郎”即官职名称。三个字合起来就是指奉祀汉高帝刘邦庙宇的护卫官。这显然不是一个重要的官职,一般情况下发展前途也不是太大。但田千秋却在此位置上做出了一鸣惊人之举,这一举动从此也改变了他一生的人生轨迹。
汉代巫蛊术十分盛行。所谓巫蛊,就是人们制作木头人,在上面刻上冤家的姓名,然后再放到地下或者放在房子里,日夜诅咒。据说这样诅咒下去,就可以让对方遭殃,自己得福。这种巫蛊术,也传进了皇宫。那些怨恨皇帝、皇后和他人的美人、宫女,也纷纷埋藏木头人,偷偷地诅咒起来。汉武帝对这一套很迷信。有一天中午,他正躺在床上睡觉,忽然梦见几千个手持棍棒的木头人朝他打来,把他给吓醒了。他以为有人在诅咒他,立即派江充去追查。
江充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家伙,他找了不少心腹,到处发掘木头人,并且还用烧红了的铁器钳人、烙人,强迫人们招供。不管是谁,只要被江充扣上“诅咒皇帝”的罪名,就不能活命。没过多少日子,他就诛杀了好几万人。在这场惨案中,丞相公孙贺一家,还有阳石公主、诸邑公主等人,都被汉武帝斩杀了。江充见汉武帝居然可以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下毒手,就更加放心大胆地干起来。他让巫师对汉武帝说:“皇宫里有人诅咒皇上,蛊气很重,若不把那些木头人挖出来,皇上的病就好不了。”于是,汉武帝就委派江充带着一大批人到皇宫里来发掘木头人。他们先从跟汉武帝疏远的后宫开始,一直搜查到卫皇后和太子刘据的住室,屋里屋外都给掘遍了,都没找到一个木头人。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为了陷害太子刘据,江充趁别人不注意,把事先准备好的木头人拿出来,大肆宣扬说:“在太子宫里挖掘出来的木头人最多,还发现了太子书写的帛书,上面写着诅咒皇上的话。我们应该马上奏明皇上,办他的死罪。”
刘据见江充故意陷害自己,想立即亲自到甘泉宫去奏明皇上,希望能得到皇上的赦免。而江充害怕刘据向汉武帝揭穿了自己的阴谋,赶紧派人拦住刘据的车马,说什么也不放他走。刘据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让一个心腹装扮成汉武帝派来的使者,把江充等人监押起来。刘据指着江充骂道:“你这个奸臣,现在还想挑拨我们父子的关系吗?”说完,刘据就借口江充谋反,命武士将他斩首示众。
太子刘据为预防不测,急忙派人通报给卫皇后,调集军队来保卫皇宫。而这时,宦官苏文等人逃了出去,报告汉武帝说是太子刘据起兵造反。汉武帝信以为真,马上下了一道诏书,下令捉拿太子。事到临头,刘据只好打开武库,把京城里的囚犯武装起来,抵抗前来镇压“造反”的军队。并想调集胡人军团与北军,结果胡人军团被汉武帝调集镇压太子叛乱,北军监护使者任安受了太子的印后闭门不出。太子还向城里的文武百官宣布:“皇上在甘泉宫养病,有奸臣起来作乱。”这样一来,弄得城里的官民也不知道究竟是谁在造反,就更加混乱起来。双方在城里混战了四五天,死伤了好几万人,大街上到处都是尸体和血污。结果,刘据被打败,只好赶紧带着他的两个儿子逃往南门,守门官田仁放太子逃出长安,最后跑到湖县(今河南灵宝西)的一个老百姓家里躲藏起来。不久,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县令李寿知道了太子的下落,就带领人马来捉拿他。刘据无处逃跑,只好在门上拴了一条绳子,上吊死了。他的两个儿子和那一家的主人,也被李寿手下的张富昌等人杀死了。此时在宫中的卫皇后也已自尽身亡。
当时人们都对太子刘据的死愤愤不平,认为太子本意并没有将矛头对准自己父皇,是被逼反的。但满朝文武皆是敢怒不敢言。因这一冤案,致使卫妃等多人丧命,搞得宫廷内外人人自危。这时,高寝郎田千秋见这样下去势必危及汉朝社稷,就冒死向汉武帝陈情,力白太子之冤,是高寝郎田千秋的一纸上书,打破了朝廷上下的沉默。
田千秋上书对武帝刘彻说:“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罢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 他就是说:儿子调动父亲的军队,顶多是挨顿鞭子的小罪罢了;天子的儿子有了过错,误杀了人,又算的了什么呢?此非我言,这是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白头老翁教导我这样说的。
看完田千秋的奏折,刘彻首先觉得言之有理,特别令他万分震惊的是,田千秋提到了白头老人,以此再联想田千秋的职务,刘彻觉得这是他的祖上汉高帝显灵,托梦于田千秋,才使得田千秋有勇气站出来替太子喊冤叫屈。汉武帝马上派人调查,才知道卫皇后和太子刘据从来没有埋过木头人,这一切都是江充搞的鬼。在这场祸乱中,他死了一个太子和两个孙子,又悲伤又后悔。于是,他就下令灭了江充的宗族,宦官苏文被活活烧死。其它参与此事的大臣也都被处死。
事后,武帝“乃大感寤”, 写下了历史上著名的『轮台悔诏』。并吩咐马上召见田千秋本人。
第一眼瞧见田千秋,汉武帝刘彻就喜欢上他了,因为“千秋长八尺余,体貌甚丽”。刘彻对他说:“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并决定诛江充三族,还修建了“思子宫”,并在太子去世处建“归来望思之台”,以表达对爱子的悼念与歉意。同时,任命田千秋为大鸿胪。田千秋成了仅次于三公的九卿之一的中央级高官。
田千秋为刘据辩护一事,使刘彻以实际行动为刘据的起兵定了性。从此,田千秋的仕途扶摇直上。
田千秋担任大鸿胪没几个月,公元前89年,刘彻又下了一道诏书:罢免丞相刘屈牦,任命田千秋为丞相,并封其为富民侯。田千秋的升迁速度可谓飞快,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竟然从微不足道的高寝郎一跃而成为了大汉丞相,这令当时的人们及后世史官极为震惊。《汉书》上说他“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尝有也”。的确是这样,回溯西汉初期的丞相,无论是萧何、曹参,还是王陵、陈平、周亚夫等人,不是军功显赫,就是原本便才智出众,与这些文臣武将相比,田千秋显然要逊色得多。难怪匈奴单于曾以嘲笑的口吻对西汉使者说道:你们大汉任命丞相,那些有贤才的人不用,“妄一男子上书即得之矣”。这一“妄”字,着实气坏了刘彻,他于是下令将照搬匈奴单于原话的无辜使者打入大牢,很久才将其放出来。
但是,田千秋之所以能够被汉武帝刘彻所看好,并在短短几个月内升至位高权重的宰辅,如果将这简单地归结为田千秋的幸运及刘彻的“妄为” 也是说不过去的。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田千秋的拜相原因;
第一,体貌美好。我国古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特别爱“以貌取人”,无论是选官,还是后来的选状元,同等条件下,貌美者往往更容易得到当权者的青睐。比如张苍原本在楚汉并立时期犯下了死罪,在刑场正当要伏法的时候,王陵见他“身长大,肥自如瓠”,而“怪其美士”,便立马请示沛公刘邦将其赦免,刘邦果然答应。翻阅《太平御览•人事部》可知,在汉朝凡是受到帝王宠信者,往往都是要么身高有优势,要么貌美。如刘彻宠臣东方朔“长九尺三寸”;金日腺“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外戚王商“长八尺余,身体洪大,容貌绝人”。而田千秋正是如上所言的这类人。《汉书》上说“千秋长八尺余,体貌甚丽,武帝见而说(悦)之”。
第二,胆大正直。田千秋上书刘彻替废太子刘据讲话,情况非同一般,因为他的辩护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当时所谓的“谋反者”。虽然武帝刘彻与刘据亲为父子,但手握最高权力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他不允许有任何人向他挑衅,哪怕是自己的皇太子。所以田千秋能够冒着杀头风险上书刘彻,是他胆大的体现。而争取为废太子平反,在立场上,确实是与江充一伙仗势欺人之徒完全不同的。田千秋敢于将矛头对准得势小人,这本身就显示了他的正直性格与正义精神。
第三,职务特殊。田千秋原本担任的是汉高帝庙的护卫官,也就是说,在武帝刘彻看来,田千秋梦里的那位老者,毫无疑问乃是自己的老祖宗汉高帝。自己面前能够站立这么一位体长貌美的正直之士,不是祖宗的眷佑与恩赐,还能是什么?这样的人物,岂有不重用的道理?在古代的帝制时代,帝王最怕的可就是违逆祖辈君王的意愿,不重用田千秋,便是悖逆了“高庙神灵使公教我”的神差。
第四,时代要求。刘彻统治前期,多行攻伐之事,此一时期,大汉版图明显增大,四夷皆臣服于汉皇帝。正因如此,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诗人夏曾佑先生才在其《中国古代史》一书中感慨道:“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此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夏先生对刘彻在开疆扩土方面的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对当代中国版图的形成,最有贡献者乃汉武帝。但毕竟,此消彼长的道理是客观存在的,连年在军事上过于动用人力、财力、物力,必然会加重帝国内劳动人民的赋役负担,使农业、工商业的发展遭到严重的影响。刘彻在晚年任命田千秋为新一任丞相,明显有将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农业为核心的经济建设上来的目的,我们仅从刘彻所封田千秋的爵号“富民侯”中,便可窥得刘彻“悔征伐之事”的急切心情。田千秋拜相以后,又以著名的农学家赵过为搜粟都尉,这些措施都大大促进了农业增收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改善与提高。
刘彻晚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确立了一项新的皇位继承制度——立子杀母制。
“巫蛊事件”渐息以后,刘彻的长子刘据、次子齐王都已经去世了,三子燕王还健在。燕王欲争皇储,便上书父皇请求人宫护驾,意思是探听刘彻对自己的态度。但燕王不为武帝刘彻看好,刘彻根本没有传位于燕王的意思。他中意的乃是宠妃赵婕妤(因居钩弋宫,故又称“钩弋夫人”)所生之子、五岁的刘弗陵(后来的汉昭帝)。令刘彻最为担心的是,刘弗陵尚幼,将来即位,“母以子贵”,其年轻的母亲钩弋夫人自然会被尊为皇太后,钩弋夫人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吕后呢?他越想越担心。“无毒不丈夫”,于是刘彻决定赐死钩弋夫人,并立刘弗陵为皇太子。是为立子杀母制。后来这一惨绝的制度为北魏统治者所承袭。
有了心仪的皇储之后,由于刘弗陵年纪尚幼,刘彻又开始物色可堪当重任的顾命大臣。遍察群臣后,他发现“唯(霍)光任大重,可属社稷”。霍光乃是名将霍去病的弟弟,其母是武帝卫皇后的姐姐,若论辈分,汉武帝乃是霍光的亲姨夫。此时霍光的职务是侍中、奉车都尉。汉武帝令宫廷画师画了一幅以“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为主题的画,并赐给了霍光,意在让霍光做周公,辅佐年幼的刘弗陵。
汉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刘彻病重,守在他身边的霍光流着眼泪问刘彻:“若您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谁当继承您的位置?”刘彻没有正面回答,反而问道:“你难道还不明白此前我赠送你那幅画的意思吗?立少子,你行周公之事。”霍光这才恍然大悟,皇上是要让少子刘弗陵即位,并让他来担当重任,辅佐幼主!霍光跪倒在地,对刘彻说:“臣不如金日臄。”金日腺原为匈奴王子,后归降汉朝,此时任职于西汉朝廷。听罢霍光的话,金日臄说:“臣外国人,不如光。”最后,汉武帝刘彻喘着微弱的一口气,做出了一生中最后的政治安排: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顾命大臣之首,与车骑将军金日腺、左将军上官桀等共同辅弼幼主。
据《通典•职官十一》的记载,大司马大将军“位在三公上”。在此以前,刘彻曾任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但当时刘彻大权在握,卫青也很少干政,故当时的大司马大将军虽然位高,但还没有成为朝官首领。而此时,霍光一人身兼大司马、大将军,他不但成了内朝的最高首领,而且更是百官之首。《文献通考》上也曾写道:“大将军之官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宰相之右。”这显然是在说霍光。从此以后,外戚霍光正式以内朝(中朝)首领的身份走上了大汉政治舞台的最显赫位置,成了大汉王朝有其实而无其名的真相国。而田千秋,则成了“二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汉丞相。
汉武帝的临终决定,使汉昭帝朝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现象:丞相失去了首辅的地位。
虽然以上的论说皆为历史事实,但人们难免有此疑问:田千秋贵为丞相,虽失首辅之位,那么他是否也是刘彻的托孤大臣之一呢?为何刘彻没有赋予他“行周公事”的权力呢?稽考《霍光传》,上面写着“上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臄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受遗诏辅少主”这样一席话,没有出现田丞相的大名。田千秋在刘彻统治末期未曾有过错,按照常理来讲,国相绝对应当在顾命大臣范围之内。再看田千秋的传记,上有“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腺、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的记载;另外,霍光也曾对田千秋说过“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这样的话。由此便知,临终前头脑尚清醒的刘彻并没有忘记当朝相国田千秋,田千秋亦在顾命之列。这种说法于情于理都能够为人所接受,但他在刘彻顾命大臣中的地位却并不显耀。
至于刘彻没有让田千秋继续担任首辅,主要是基于了以下几点考虑:首先,刘弗陵年幼,他需要的是替自己来决断一切军国事务的决策者,而非执行者,田千秋只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执行人;第二,霍光乃是外戚,刘彻认为他更加可靠,在这里,很明显刘彻只看到了外戚秉政的优势方面;第三,霍光为大将霍去病之弟,刘彻认定其身体内定会有与兄相似的将才基因,更有“匡国家,安社稷”的本领,这对于他代替幼主担任内朝最高决策人,显然也是极为有利的。所以刘彻才决定在厚道的田丞相之上,再安排一个更能担当大任的人物。
按照汉武帝的政治安排,在汉武帝驾崩以后,霍光在事实上成了汉朝廷的“太上丞相”。
然而此时的田千秋,也没有自暴自弃,他依然在努力做好服务皇帝、安抚民众的工作。史书上一句“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便是对他的最中肯评价。一次朝会,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对田千秋说:“我与君侯共同受先帝临终前的委托,如今我霍光治内,君侯治外,君侯要时时教导督促霍光,使我不至于辜负天下的期望啊。”霍光的意思是说自己与田丞相共同奋斗,大司马大将军主管宫廷事务及朝廷人事等大政决策,而田丞相负责外部的执行,只有双方共同配合,他霍光才能治理好天下,天下方可太平。田千秋则说:“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他把天下安危系于霍光一人之身,至于他本人,却始终都保持缄默,从来不曾给霍光秉政安插过拦路虎,更没有违逆过霍光。因此,霍光更加敬重田千秋,每当国家有什么祥瑞征兆,都要代皇帝下诏,重赏田丞相。故“讫昭帝世,国家少事,百姓稍益充实”。
清道光朝有一军机大臣叫曹振镛,一次门生问他为何能够受到皇帝的殊遇,曹振镛说:“多磕头,少说话!”将曹振镛的话用在田千秋身上或许是再合适不过了,面对权贵,除了少说话,还有什么能够防止“言多必有失”呢,还有什么可以使自己得以保全自身呢?况且头顶上的权贵也并非众叛亲离、十恶不赦之徒。所以,面对霍光秉政,田千秋的做法是明智的,是值得肯定的。
有一件事,差一点导致“霍田和谐关系”的破裂。燕王、桑弘羊对抗霍氏专权事件爆发后,桑弘羊之子桑迁知道自己亦受到了牵连,便逃到了桑弘羊的一个故吏侯史吴家。后来桑迁、侯史吴俱被朝廷逮捕。参与了处置反霍党一事的廷尉王平与少府徐仁二人,认为桑迁有连带之罪,而侯史吴却是无辜的,应当将其赦免。后来监察部门的侍御史重新审核此事,认为桑迁通经术,知道老子要谋反,当儿子的却不上前劝阻,既不忠也不孝,这与谋反无异,不但桑迁罪不可赦,就连侯史吴也不应当被赦免。侍御史还将王平、徐仁二人给弹劾了。
事情也巧,这个少府徐仁不是别人,正巧是当朝丞相田千秋的女婿,所以田千秋站在女婿这一边,也替侯史吴说了一些好话。田千秋还召集中二千石、博士于公交车门集会,共同讨论侯史吴问题。其问,议者都认为大将军霍光逮捕侯史吴是不对的。霍光知道此事以后,认为朝廷的决策者与执行者意见不一致,大为恼火,便下令将王平、徐仁押入大牢。明眼人都明白,霍光“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对着田丞相来的。正在此时,一个“贵人”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僵局,使田千秋本人化险为夷。此人便是建平侯杜延年。杜延年乃是霍光的亲信,霍光“持刑罚严”,但杜延年却“辅之以宽”,帮助霍光避免了好多过失,霍光对其极为信任。他对霍光说:“官吏放纵犯罪之人,国家自有既定的处理规章,如今说侯史吴犯有大罪,从法律上来讲的确是有些严重了。田丞相素无所守持,就是爱经常替手下的人说话,这是他的一贯做法。以我延年的愚见,田丞相是先帝时代所选拔出的政府首脑,如果没有引起大的事故,是绝对不能轻易废黜的。现在天下流言四起,都认为这件事确有失妥当,延年担心大将军您因此事而失掉在天下人心目中的威信啊!”经过杜延年的耐心劝说,霍光这才意识到“丞相”也是不容轻易动摇的高官显位,再说田千秋也没有对其构成什么威胁,于是决定不再追究丞相田千秋,只是将王平、徐仁二人杀死,并弃于市。由此霍光的专断与严苛作风略见一二。
这个结果是很难得的,它毕竟使田千秋保住了丞相之位,并在为相十二年以后善终。(享年63岁)。田千秋去世后,以霍光为首的西汉朝廷追谥其为“定侯”。总体来看,应当承认田千秋算是一个识趣的人,他虽然贵为一国丞相,但却没有去动摇霍光在西汉臣工中的核心地位,他这种“无为”,不但使他本人得以善终,更避免了西汉统治集团的内部分裂。这既是田千秋的大幸,无疑也是西汉朝廷的大幸!
在《汉书》里,作者班固将“田千秋”书为了“车千秋”,给他改了姓氏。这又是为何?事实上,这正是田千秋受宠的表现之一。田千秋晚年,皇帝见他年老体衰,对他给予特别礼遇:允许他在进宫上朝时乘坐小车,所以人们便将其称为“车丞相”。渐渐地,蕴含着皇恩浩荡之义的“车”便取代了“田”,成了田千秋的另一姓氏。这一恩赐,或许能够给因失去首辅位置而一直压抑内心不快的田千秋一丝慰藉吧。
《汉书•车千秋》记载“千秋年老,上伏之,朝见,得乘小车入宫殿中,故因号车丞相”。
田千秋一生是中国一句伟大格言——“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真实写照,他是中国封建王朝所有丞相中最著名的“福相”。他做官——青云直上重宵九,豪无奋斗历程。他为官——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善终——从政到老,春蚕到死丝方尽,皇帝赠车传美名。他也是中国封建王朝所有丞相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乘坐交通工具直达金殿去上朝的丞相。田千秋不光是我族车氏的得姓始祖,也是车氏子孙学习的最好榜样。
《中国通史简编》上说:汉武帝自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至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进行长期的对外战争,巨大军费由农民负担。农民在朝廷与富人的双重剥削下,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进行小规模的武装反抗,但还没有发展到大规模的武装起义。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汉武帝打击了一部分地主豪强和大部分商贾豪强。这些都是农民所痛恨的。阶级矛盾因而发生了一定的驰缓状态。汉武帝在临死前三年,表示对战争的忏悔,下诏说:今天的要务在于力农,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用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进改善的农具和技术。这样,渴望休息的农民开始稳定下来,汉朝统治也就转危为安。
车千秋是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病故的,他受汉武帝遗诏辅佐昭帝,长达九年,死后当然不会受到轻怠,生前既封富民侯,死后仍富民定侯。其时,北方得到休息的农民,开始安定生活,惟南方仍处“荒服”, 昭帝便敕葬富民侯于豫章郡之鄱阳。车千秋之子顺袭父侯职,官至云中太守。顺世袭后五年,宣帝刘询即位,在他当政时,车顺又封为虎牙将军,因“击匈奴,坐诈增卤获自杀”。《资治通鉴》记载:“汉宣帝本始二年(已酉,公元前72年),匈奴犯我边境,宣帝遣云中太守车顺为虎牙将军,率骑兵三万余人,从五原出塞,约定同诸路大军各出塞二千余里,共击匈奴。然车顺率兵出塞八百余里,到达丹余吾水边,并停兵不进,率兵而还。汉宣帝认为车顺未达到预定目标就退兵而回,还虚报战果,便下令治罪,顺自杀”。 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守护千秋寝陵的车氏后裔岂能不受牵连。不久王莽新朝立,光武刘秀兴,战事不已,直至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鄱属吴地,宗民反抗频繁,流离迁徙在所难免。千秋“子孙蕃盛迁于饶州、抚州盱江者多”。 车氏后裔因车顺而受及牵连,四散迁徙。从车顺至今,已有二千余年了,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车氏与其它姓氏一样,经历了各个朝代的替换,由于战争的波击,人口的迁徙,在各个风云变换中求生存,求发展,有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人口也发展到了几十万,但都没有一部完整的,能反映车氏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繁衍、的族史书籍,使后裔昭穆难序,使其后人在寻根问祖之中无从嵇考。从现有的车氏家谱来看,修得最早的也只是明代,都离车顺一千五百多年了,可想记载的内容能详到哪里去?都是一些断代谱。许多支系根本无谱,对其源流一慨不知。真是可悲可叹!从历史的长河中捡到的点滴资料,可窥知车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奇,也让我们后人感到无比的欣慰。有几十万人口,几十个历史名人,有许多的断代谱,算是中国一大姓氏。
作者:chezhenquan@qq.com(3 (2015/5/6 11:39:38)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
2
人 会员
0
人。列表:
游客
游客
(全部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
中华车氏论坛
执行时间:2,306.6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车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
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